当前位置:首页 » 预防保健 » 保健小知识 »

保健小知识

用药指南

2015-02-06 15:09: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医院 点击: 收藏本文

 

1、夏季肠胃病用药的注意事项
    夏季肠胃病常发,其致病因素和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肠胃病常见且常常感觉不是很严重,有不少患者都是自己私自乱用药。这样做会陷入很多弊端,每种药物都有它的使用法则,乱吃药物,不仅不能治好病症,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思密达、黄连素、氟哌酸等治疗胃肠病的药物是不少家庭的必备药。专家指出,这些非处方药要辨清症状才能使用。
  肠胃病用药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病菌选择抗菌素。
  许多人腹泄的同时伴有发热症状,于是赶快用黄连素、氟哌酸等抗菌素。专家指出,伴有发热就使用抗菌素并不妥。因肠道传染病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造成,故在选用抗菌素时,最好先做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对细菌最敏感的抗菌素治疗。
  (2)发病初期别用止泻剂。
  不少人得了腹泄首先想用蒙脱石(如思密达)来止泻。专家指出,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发病初期腹泄的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当然,倘若腹泄次数频繁、持续时间过长,出现了脱水,就应在应用抗菌素和纠正脱水之后,酌情使用止泻剂。
  (3)微生态制剂勿超量。
  丽珠肠乐、整肠生、培菲康等微生态制剂是用来调整肠道菌群,纠正菌群失调。专家提醒,此类药物勿和抗菌素同时服。而假如服用剂量加倍时可能出现便秘。
  (4)沙星类药物儿童不宜。
  诺氟沙星、可乐必妥利复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沙星类药物也是人们家中常备的治疗胃肠病药物。专家指出,此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有良好疗效。但儿童、孕妇和哺乳妇女不宜用,有恶心、头晕、呕吐、皮疹和白血球减少等不良反应。
  此外,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要慎用解痉剂如阿托品、颠茄片等止痛剂,这类药可以使青光眼进一步恶化。
大病往往是因为小病的忽视而来的,因此,患有肠胃病最好还是到医院做检查,正确接受治疗,并且彻底治疗的好。
 
2、成人退热药不适合儿童服用
    小儿夏天容易出现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小儿容易发热主要是因为他们冷暖不能够自调,肌肤薄,卫外不固,容易为外邪所侵袭而发病。中医认为,小儿体属纯阳,阳常有余,阴却常不足,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六气之邪,皆从火化,迅速入里,表现表里同样的疾病症候。另外,小儿肺部机体娇稚,脾器常有不足,而肝气却有余,神志怯弱,感邪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症状。
  专家认为,小儿发热是孩子机体的正常反应,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家长不必惊慌,而需要注意的是宝宝持续高热(腋下温度≥39℃),这会直接威胁病儿健康,促发高热惊厥,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适当服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
看到宝宝发热,不少家长很着急,想尽快让孩子退热,一些家长索性给孩子减量服用成人退热药,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专家提醒,成人用药不适合儿童,一定要注意给孩子选用小儿退热专用药。
 
3、不可同吃几种感冒药
    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常常发生在人们生活中,常有个自愈过程,一般持续3~7天,习惯了,就容易不把它当回事。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副主任陈德晖提醒,要注意感冒后的处理误区。
  误区一:
  为了马上消除扰人的感冒症状,很多人对着药品说明书,一种症状吃一种药,先吃感冒
药,再吃止咳药及止鼻涕药等,甚至是同时吃好几种感冒药。
  其实,目前的抗感冒药基本都是复方制剂,含有针对感冒症状的不同成分,一般来说只吃一种药即可达到兼治感冒常见症状的目的。更值得大家重视的是,现在许多药物通用名称不同,但可能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成分是一致的,重复吃药就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摄入,可损害肝肾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猝死。所以,用药之前最好先向医生咨询,如果从感冒一开始,就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反而会使胃肠及肝肾功能受损,代谢紊乱及抵抗力降低,造成感冒的自愈期被动后延。同时,过量服用感冒药容易造成患者
嗜睡、精神不振、没有食欲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误区二:
孩子感冒后发烧刚退没多久就照常上课甚至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家长和老师都以为不要紧,小孩也急着玩耍。可身体在没有完全恢复时,即使吃药把体温降下来了,过度疲劳也容易导致心肌炎或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的产生,甚至可引起猝死。因此,感冒常带来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要注意休息,多吃水果及多喝水,不要参加激烈的体育锻炼。
 
4、四种情况不要给儿童用抗生素
  北京市药监局发布用药常识提醒家长,四种情况下不要用抗生素,以防孩子成为“耐药宝宝”。
  一是普通感冒,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除非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应注意让儿童多饮水和休息,而不是加用抗生素。
  二是过敏性咳嗽或感染后咳嗽,多数不需使用抗生素。
  三是夏季热,这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夏季热有严格的季节性,要区别于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很多家长误以为是感冒,给小儿服不少感冒药甚至抗生素,结果适得其反。
  四是非细菌性腹泻。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过敏刺激、饮食不当、消化不良、使用药物、天气突变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而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感染所致的肠炎,如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也不需使用抗生素。但是,若孩子为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菌痢、霍乱等),则应使用抗生素。
  北京市药监局提醒,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一定要辨明症状,选择用药。医生通常根据小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不合理地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病原菌不明的儿童,可在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抗生素。
  另外,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切忌不要随意更换、停用。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频繁更换抗生素,反而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是急性感染,用药48小时至72小时后效果不明显,症状没有改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调整用药。也不要症状刚刚消失,就停止用药,一般抗生素应使用至症状消失或化验结果正常后3天方可停药。
 
5、五种情况用药要谨慎 勿过量
    用药过量,不但不能治病还会“致病”。专家总结了“药用多了反而会加重病情的5种情况”。
  鼻塞:鼻塞时,滴一滴含羟甲唑啉的滴鼻液,鼻子顿时就会通畅。可如果长时间用这种收缩血管的药物,鼻腔血管会失去本身的收缩能力。因此,使用这类滴鼻剂不应超过5天,更不可过量使用。
  皮肤瘙痒: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能迅速缓解皮肤瘙痒,但有的人刚开始用效果不错,时间一长,皮肤瘙痒发作反而更频繁,甚至会出现皮肤红肿。因此,连续使用非处方激素药膏不要超过7天。
  头痛:非处方止痛药种类很多,如泰诺、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偶尔因睡眠不好、精神紧张出现头痛,可适量服用止痛药。如果头痛经常发作,一定要去看医生。研究发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因头痛吃止痛药累计15天以上,很可能陷入头痛--吃药--头痛的恶性循环,过量用药可能就是头痛挥之不去的原因。这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缓解头痛。
  黑牙:牙齿漂白剂可去除牙齿表层的污渍,但如果频繁使用,漂白剂进入牙齿深层,就会导致半透明的“黑牙”。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漂白牙齿最多1至3年进行一次。
  眼干:视疲劳时眼睛会又红又干,滴含萘甲唑啉的眼药水,可缓解眼睛充血。但经常用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反而加重充血,导致眼睛干涩疼痛。因此,尽量少用这类滴眼液,或者和人工泪液交替使用。
 
6、服用晕车药的注意事项
    (1)用药时间勿太晚。口服晕车药吸收一般较快,约0.5-1小时起效,所以应在乘车前0.5-1小时内服药。晕车贴比较特殊,吸收较慢,所以提前5-6小时贴。
  (2)剂量勿过大。有些人为了保险起见,上车前吃了晕车药,上车后又追加吃药,这样做很危险。医生说,大部分晕车药都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过量服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机会,如头昏、头痛、心悸、口干、胃肠道不适等,因此,过量吃晕车药不但不能“治晕”,还可能“致晕”。
  (3)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果正在服用可能与晕车药冲突的药物,不但会影响药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比如晕海宁不宜和耳毒性药物合用,胃复安片能增加感冒药的毒性。
  (4)选择适合自己的晕车药。晕车药种类很多,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某种晕车药用了不管用,可能是你没选对适合自己的。
  实际上,除了那些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防晕、止呕的晕车药外,一些常用的胃药也能用于防晕车。例如,吗丁啉可在上车前一小时或餐前半小时口服,成人每次5-10毫克,一天3次。胃复安在上车前半小时左右服用,用法与吗丁啉相同。
(5)身体状态差或环境影响晕车药药效。吃晕车药时而有效时而没效的人,可能是因为乘车时空腹或过饱、疲劳、睡眠不足、空气污浊、情绪紧张或闻到汽油和油烟等特殊气味,这些都会促使晕车的发生和加重症状,因此在乘车船或飞机前要避免这些不良因素。
 
7、吃药时要注意食物的禁忌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人们往往会特别关注药物的用法用量,并避免同时吃多种药。实际上,食物中也有药物的“克星”。因此病人在吃药的时候,有些食物是不能吃的。
  吃阿司匹林的时候不能吃酒、果汁食物
  酒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阿司匹林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诱发胃出血。
  吃任何药物的时候不能抽烟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试验证实,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的1/20。
  吃黄连素药物的时候不能喝茶
  茶水中含有约10%鞣质,鞣质在人体内分解成鞣酸,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吃布洛芬药物的时候不能吃咖啡、可乐食物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可乐中含有的古柯碱都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吃抗生素药物的时候不能吃牛奶、果汁食物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则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增加毒副作用。
  吃钙片药物的时候不能吃菠菜食物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人体后电解出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不仅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专家建议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先将菠菜煮一下,待草酸钾溶解于水,将水倒掉后再食用。
  还有一些药物与食物在吃的时候也要注意。
  哮喘药和烤肉:
  无论牛肉还是羊肉,在烤制过程中形成的碳化物会影响含茶碱的哮喘药物疗效。同时,这些碳化物还会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哮喘患者应避免烤肉。
  酒精能影响很多药物的疗效:
  酒精能影响很多药物的疗效。比如,服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可导致一种名为“双硫仑样反应”的不良反应,出现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除此之外,扩张血管的药和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与酒同服,会增强药效,导致晕眩及危险性低血压;抗抑郁药氟西汀及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与酒同服会导致嗜睡甚至不省人事。
  抗骨质疏松药和奶制品:
  奶制品中含大量钙质,是强健骨骼的优质食物,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钙会干扰骨质疏松症药物阿仑磷酸钠吸收,因此服药前两小时不宜喝牛奶。抗菌药四环素和二甲胺四环素常用于治疗痤疮和膀胱炎等疾病,这类药物的成分和钙结合会在肠道内形成不溶解性物质,无法被人体吸收,导致药物失效。研究发现,喝下约280毫升牛奶就会导致抗生素药效降低80%。
  抗凝药华法林和绿色蔬菜:
  心脑血管病、血液病患者常会用到华法林等抗凝药,而菠菜、卷心菜和绿茶等多种绿色植物富含维生素K,它可促进血液凝结,导致抗凝药物失效。红肉中也富含维生素K。
  他汀类药物和高纤维食物:
  粗粮等高纤维食物有益健康,但要注意,这类食物吃得太多会减缓人体对很多药物的吸收。如治疗心脏病的地高辛、糖尿病药物甲福明以及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等,吸收过程延长会导致血液中药物水平“超标”。专家建议,在服用上述药物之前两小时不要进食高纤维食物。
  抗过敏药和果汁:
葡萄柚中含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它会阻止肠道中酶的作用,因而不利于药物代谢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内。因此,服以下药物时最好别喝葡萄柚汁:抗心律不齐药、抗抑郁药、治疗过敏的抗组胺药、治疗高血压的钙通道阻滞剂、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以及抗癫痫药物等。
 
8、抗生素使用要坚持“四不”原则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1年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专家提醒,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会给患者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还会造成耐药性,公众要慎重使用抗生素,使用时要坚持“四不”原则。
  虽然绝大多数抗生素是处方药,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但抗生素在市场仍可随意买到,其滥用情况仍十分严重,由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多。
  专家介绍,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坚持“四不”原则。
  不随意买药: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能到药店随便购买,而应凭处方购药。
  不自行选药:选择哪类药物需专业医师做出判断,患者不可自行选药。
  不盲目用药:家庭小药箱中不应储备抗生素类药物,患病时应到医院看病,根据医嘱服用,类似感冒等常见疾病不宜动辄服用抗生素。
不随便停药:一旦使用抗生素就要按时按量使用,以维持药物的有效浓
 
9、头痛慎用止痛药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疼痛控制主管药师介绍,头痛只是一种表面的症状,潜在的原因很复杂,需要经过临床的诊断才能确认。头痛主要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也叫功能性头痛、慢性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和三叉神经性头痛等。
  继发性头痛,也叫症状性头痛,是指由于疾病引发的头痛,头痛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症状;包括由头颈部的病变,如占位、外伤、感染或颈椎病等引起的头痛。在未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草率地自行用药是不恰当的。
  专家认为,头痛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科学的防治头痛,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自行用药,一方面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另一方面还会造成镇痛药物的滥用和依赖。
  不少患者对头痛掉以轻心,认为“头痛不是病”,草草以几片止痛药驱痛,这样的做法常常会阻碍疾病的及时诊断,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举例来说,如果是感冒引发的头痛,止痛药可能有效,但若是脑出血引起的头痛,那么服用止痛药不仅无效,还会延误病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自行用药还常常带来滥用和依赖止痛药的现象。不少人一头痛就吃止痛药,见效果不好就增加剂量,有时甚至还未头痛发作就先吃止痛药进行预防。实际上,止痛药的疗效并不会因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是药三分毒”,服用越多副作用无疑越大。而有的患者则因为长期使用止痛药导致药物依赖,表现为对止痛药物的强烈渴求。患者一旦不吃药便会有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心慌,甚至睡不着觉。长期过量服用止痛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肝脏损伤,造成身体功能的紊乱,还会引发药源性头痛,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慢性头痛。
  正确使用止痛药
  专家认为,头痛患者在选择止痛药前,必须明确是原发性头痛还是继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应该及时针对引发头痛的疾病进行治疗;原发性头痛,应当先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遵医嘱用药。对于原发性头痛,头痛发作时可以选用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在非发作期,可以服用预防药物进行预防。患者在使用止痛药时,须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尽量避免长时间服用止痛药。
  以对乙酰氨基酚(常见的感冒镇痛药中含有该成分)为例,我国2005年的“中国药典” 中注明,对乙酰氨基酚成人一日量不宜大于2g,镇痛疗程不宜超过10天;它在美国“不良反应及医疗差错前10种药物”排名榜中居第3位。其他的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有增加胃出血的风险,而被要求提高警示级别(2009,FDA)。而COX-2类抑制剂,塞来考昔,有心血管疾病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必须慎用,它还可能增加胃肠道事件的风险。
  正因为药物作用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患者才更需要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切莫病急乱用药、也莫要讳疾忌医。
  特殊症状须警惕
  如果患者遇到以下情况,则应高度怀疑继发性头痛,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包括与既往不同的头痛;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头痛;起病就很严重的头痛;突发头痛;头痛伴有颈强直、呕吐、发热、出疹;头痛伴瘫痪、视力视野异常、意识改变、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40岁以后的初次头痛等。
 
10、不能用热水送服的药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下面这六种药物不能用热水送服。
  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维生素类部分维生素类的药物不
适合用热水送服,如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止咳糖浆类
  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则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
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
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清热类中成药
中医认为,对燥热之症,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
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